《戏曲表演中的”做”:身段艺术的精髓解析》

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中,”唱、念、做、打”四大基本功构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其中,”做”作为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容易被普通观众所忽视,然而它却是戏曲艺术最具表现力的元素之一。本文将深入解析戏曲表演中”做”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其在戏曲艺术中的独特价值。

一、戏曲”做”功的基本概念与历史渊源

戏曲表演中的”做”,专业术语称为”身段”或”做功”,指的是演员通过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情感和剧情发展的表演方式。与”唱”(歌唱)、”念”(念白)、”打”(武打)并列,构成戏曲表演的四大基本功。

“做”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歌舞和说唱艺术。早在汉代百戏、唐代歌舞戏中,就已经出现了通过形体动作叙事的表演形式。宋元时期,随着杂剧和南戏的发展,”做”逐渐系统化、规范化。明清两代,各地方戏曲剧种兴起,”做”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身段表演体系。

在戏曲理论中,”做”被视为”无声的台词”,明代戏曲理论家潘之恒在《鸾啸小品》中就有”做中有戏,戏中有做”的论述。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也特别强调”身段”的重要性,认为”唱得好不如做得好”。这些论述都体现了”做”在戏曲表演中的核心地位。

二、”做”的核心要素与表现手法

戏曲”做”功包含三大核心要素:手势、眼神和步法,这三种要素有机结合,构成了戏曲丰富的身段语言。

手势在戏曲表演中称为”手式”或”手眼身法步”,是最具表现力的”做”功之一。不同行当有不同的手势规范,如旦角的”兰花指”、生角的”剑指”等。手势不仅能表达人物的情感,还能象征性地表现物体的形态和大小,如”开窗”、”骑马”等虚拟动作。

眼神被称为”心灵的窗户”,在戏曲表演中尤为重要。通过眼神的变化,演员可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内心活动和视线所及。训练有素的戏曲演员能够仅凭眼神就让观众感受到人物情绪的微妙变化。

步法是”做”功的基础,不同行当、不同性格人物有不同的步法。如老生的稳健方步、花旦的轻盈碎步、花脸的阔步等。步法不仅能表现人物性格,还能暗示环境状况,如”夜行步”表现黑暗中的谨慎行走。

虚拟性与程式化是戏曲”做”功的两大特点。戏曲表演通过高度提炼和美化的动作,以虚拟的方式表现真实生活。如”上楼”、”划船”等动作,并无实物,全靠演员精准的程式化动作让观众理解。这些程式化动作经过数百年的锤炼,已成为戏曲艺术的独特语言。

三、不同戏曲剧种中”做”的特色表现

中国戏曲剧种繁多,”做”的表现也各具特色。京剧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其”做”功讲究”圆、顺、美”,动作规范严谨。梅兰芳创立的”梅派”表演尤其注重身段的优美流畅,他创造的”贵妃醉酒”中的身段已成为经典。

昆曲作为”百戏之祖”,其”做”功更为细腻典雅,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完美配合。昆曲身段多来源于古代舞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游园”身段,通过细腻的动作表现了大家闺秀的仪态和内心情感。

地方戏中的”做”功则更具生活气息。如川剧的”做”功活泼幽默,豫剧的”做”功质朴豪放。越剧、黄梅戏等以女性角色为主的剧种,”做”功则更为柔美抒情。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动作在不同剧种中可能有不同表现。如”哭”的动作,在京剧中可能是以袖掩面,在昆曲中可能是水袖轻拂,在地方戏中可能更接近生活化的哭泣。这种差异体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丰富多样性。

四、”做”功在戏曲表演中的功能与艺术价值

“做”在戏曲表演中具有多重功能。首先,它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特定的身段动作,可以立即让观众识别出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等。如老生的捋须、旦角的掩口而笑,都能鲜明地表现人物特征。

其次,”做”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渠道。戏曲表演讲究”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内心情感必须通过外在动作表现出来。如表现愤怒时的抖袖、表现喜悦时的翻身,都是情感外化的典型例子。

再次,”做”具有叙事功能。在没有布景和实物的戏曲舞台上,演员通过身段动作可以表现环境变化和剧情发展。如一个”上楼”的身段就能让观众明白场景的转换。

从美学角度看,”做”功体现了中国戏曲”虚实相生”的艺术理念。它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艺术提炼创造出独特的舞台真实。这种写意性的表演方式,正是中国戏曲区别于西方戏剧的重要特征。

“做”功的训练极为严格,戏曲界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之说。专业戏曲演员从小就要进行艰苦的身段训练,包括腰腿功、把子功、毯子功等,才能掌握准确优美的”做”功。

五、当代戏曲中”做”功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时代发展,戏曲”做”功也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课题。一方面,传统”做”功的精髓需要完整保留。许多戏曲院校和院团都致力于传统身段的教学和保护,如中国戏曲学院的”身段课”就是必修课程。

另一方面,当代戏曲创作也在探索”做”功的创新运用。如在新编历史剧中,导演和演员会根据人物需要设计新的身段动作;在戏曲与现代艺术形式的融合中,”做”功也可能有新的表现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必须建立在扎实的传统基础上。戏曲界普遍认为,没有传统功底”做”的创新如同无源之水。因此,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是当代戏曲”做”功发展的重要课题。

对于戏曲爱好者而言,欣赏”做”功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建议观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意观察演员的手势和眼神;了解不同行当的身段特点;体会动作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比较不同剧种的表演风格。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更深入地领略戏曲”做”功的艺术魅力。

结语

戏曲表演中的”做”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凝聚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表演艺术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说,”做”功最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写意精神和表演智慧。在当代文化环境中,我们既要珍视和传承这门古老的艺术,也要探索其在新时代的表达方式,让戏曲”做”功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焕发光彩。

通过本文的解析,希望读者能够更加关注戏曲表演中的”做”功元素,在观赏戏曲时不仅聆听优美的唱腔,也能欣赏细腻传神的身段表演,从而更全面地领略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